近日,江南平台数字经济系周强副教授著作《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福利效应分析》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23),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JL125)结项成果,同时获得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722022EY015)资助。
著作简介:
中国已从脱贫攻坚迈向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制定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了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并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确保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本,旨在消除绝对贫困基础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脱贫攻坚期间在产业、生态、教育、医疗、就业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实践,为乡村发展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宝贵经验。为此,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引领下,探讨农村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剖析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本研究的初衷与目标,也是本书谋篇布局的出发点和思考方向。
本书从五个方面进行展开:(1)回答了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政策是否培育出了脱贫人口长期的内生发展动力?并且,深入分析了政策的增收效应、再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2)解析了扶贫利益是否更大幅度惠及到了最低收入群体?阐释了精准扶贫政策利益的分配流向及其作用机制。(3)比较分析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两种模式对贫困人口的差异化效应,从而寻找出乡村振兴阶段缓解相对贫困的最优治理机制。(4)剖析了针对贫困人口的现金补贴是否产生了“福利依赖”效应,回应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争议。(5)定量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志智双扶”效应,探寻了政策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智力扶贫等作用效果,以及进一步考察了“志智双扶”的代际传递效应。
在本书的理论部分,结合当前贫困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基于“可行能力”视角,一是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曲线模型分析法,剖析了农村贫困与非贫困(低收入)人口面临的发展困境与特征,为乡村振兴时期赋能低收入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识别与测度贫困人口的“持续时间分析法”,将贫困的静态发生率测度与贫困状态的动态转化相融合,将贫困问题的分析拓展到动态领域,为推动贫困理论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的融合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在实证部分,主要聚焦于探讨脱贫攻坚时期“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差异化作用,并借助政策效应评估方法中的断点回归、双重差分、倾向性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或模型,深入剖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的增收效应、再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以及探讨了农村医疗改革的再分配效应和资产积累的“增收赋能”作用等重要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本书基于“可行能力”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除物质贫困外,还面临的精神贫困与文化贫困,且有效地将“扶志”与“扶智”问题进行量化,深入研究了脱贫攻坚对贫困人口的“志智双扶”及其代际传递效应等重要问题,丰富了农村共同富裕中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强,中共党员,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副教授,数字经济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后、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集中于发展经济学、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数字经济与就业等领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校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2部。博士毕业论文荣获“2018年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武汉大学);系列研究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0)、“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20)、“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等省部级以上奖项5项。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2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篇)、《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经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转载多篇。现任《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经济评论》等期刊匿名审稿人。